智慧手表,已经不再只是手机厂商们的「副业」。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CS Insights此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,早在2020年苹果公司的成人智慧手表出货量就达到了4200万只,排名第一,华为以1800万只的出货量位列次席,排名第三的三星公司也有1100万只的出货量表现。
龙头手机厂商中,vivo是入局相对较晚的一个,新品迭代速度也不算快,到目前为止不过两代产品。通常来说,这样略显「佛系」的更新策略,并不利於很快把量做起来。但vivoWATCH2却在正式发售之後的24小时内,迅速成为了天猫、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全价位段销售冠军。
这其实是一件「非典型」事件。事实上,庞大的市场出货量已经足以验证,以智慧体验、运动功能以及健康监测为核心,在此之前智慧手表产品定义的正确性。那麽,在现有看似成熟的行业体系下,vivoWATCH2能够做到被大众消费者所认可,背後更深层的原因是什麽?
要「融合」,更应该独立
从手表到智慧手表,中间经过了一段极为漫长的演进期。早在1940年的时候,就已经出现了能够用於计算的手表产品Mimo Loga,它是在表盘外圈增加了对数表,基於物理机械结构来实现计算需求。虽然实现路径并不那麽先进,但却跳出了手表只是用於「看时间」的传统思路。
进入到上世纪70年代之後,手表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。1972年,汉密尔顿发布了全球首款电动数位手表Pulsar,成功摆脱了传统机械装置,并且通过LED显示萤幕来直观显示数位资讯。自此,越来越多厂商开始尝试不一样的产品思路,也奠定了手表向智慧化转型的基础。
对於谁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现代智慧手表,一直以来人们其实并没有达成共识。有人认为具备独立储存空间,可以提供诸如计算、FM、看电视等等功能体验的新型电子手表,已经可以算作早期的现代智慧手表。也有人认为,搭载独立系统且可以运作独立应用,才是真正的智慧手表。
站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往回看,事实上更接近现代智慧手表的产品,是2010年推出的Sony爱立信推出LiveView,当时官方给它的定义是腕式显示器,通过蓝牙和Android智慧手机进行连接,来显示手机端的一些内容。这种产品逻辑,已经和现在的智慧手表极为接近。
在Live View的基础上,才有了2012年的Sony Smart Watch。Smart Watch的定位比较清晰,就是作为Sony手机的附属品。和手机成功连接之後,手表能够同步手机中的简讯、邮件等资讯,也可以接收手机端的来电提醒,进行挂断操作。
次年发布的三星Galaxy Gear和Sony Smart Watch的路线极为相似,同样需要配合手机使用才能实现更多的功能体验。而智慧手表开始迈入全智慧发展阶段,其实是2014年之後的事情。那一年的I/O大会上,Google正式宣布了Android Wear系统,苹果也公布了Apple Watch。
自2014年开始算起,智慧手表行业又走过了将近8年的时间。经过不断摸索和试错,如今厂商们在智慧手表功能层面上基本达成了一致,包括苹果、三星、华为、小米、OPPO、vivo等龙头品牌在内,大家都是围绕智慧化体验、运动功能以及健康监测能力三个核心点来做产品。
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往回推,其实之前行业一直在做的事情,就是明确智慧手表正确的功能发展方向。事实也证明,出色的智慧化体验、丰富的运动功能以及全面的健康监测能力,的确让智慧手表获得了大众消费者的认可,这也是这类产品年出货量能过亿的根本。
不过,漂亮的出货量数据,并不意味着智慧手表行业可以完全「躺平」了。不断优化迭代的功能体验,虽然让智慧手表距离全场景应用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,但本质上,如今绝大多数智慧手表依旧没有脱离对手机的依赖,想要获得完整的功能体验,还是需要手表和手机协同才可以。
这显然并不符合「好产品」这一定义,用户体验会有很强的割裂感,同时可穿戴装置的自由使用特性也没有得到最大化发挥。所以到了「下半场」,智慧手表除了需要在健康监测等功能层面上去做更多有意义的尝试,更重要的一点是摆脱对手机的依赖,具备独立通讯能力。
以接打电话这个场景为例。在如今的智慧手表上,接打电话并非新鲜功能,近两年上市的主流产品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。不过之前智慧手表所谓的通话功能,和广义我们理解的通话功能有很大区别,本质上还是通过手机来实现,一旦超出蓝牙有效连接范围,就没办法正常使用了。
这种尴尬在vivo WATCH2上完全不存在。由於它支持eSIM独立通讯,自身拥有网路连接能力,即便手机不在身边,你依旧可以在手表上接听或者拨打电话。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,或者遇到手机没电这种特殊情况,手表便能很好保证你不会处於失联状态。
独立通讯能力也将赋能於智慧化体验。作为智慧手表重要的发展方向,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努力打造手表的生态应用体系,某些智慧手表甚至已经拥有独立的应用商店,方便用户获取想要的第三方应用。但由於需要通过手机或者连接Wi-Fi才能接入网路,实际用起来体验会打很多折扣。
而以vivo WATCH2为代表,拥有了eSIM独立通讯能力之後,很好补齐了目前手表应用生态建设过程中所留下来的这一「缺口」,同时也让智慧化体验变得更加方便。外出跑步的时候,不需要将手机放到口袋里,也能随时随地打开手表中的网易云音乐App在线听音乐。
回归「手表」本质做产品
智慧手表,本质上是「智慧+手表」,谈智慧化体验,不应该脱离手表应该具备的基础特性。回顾机械手表时代,体验端最省心的一点,是没有所谓的续航焦虑。外出的时候,无需时时刻刻惦记着是否带了手表充电器,也不必担心手表会因为没电变成一个纯装饰品。
智慧手表和其它电子装置一样,如果没有电,一切功能体验都会成为空谈。所以从2014智慧手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到现在,续航便一直是这类产品被大家所诟病的地方。尤其是进入到全智慧时代之後,伴随各种新功能的不断增加,续航问题也变得愈加突显。
通常,想要让电子产品具备更好的续航水平,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。但智慧手表的内部空间的确太小了,这种路径很难走得通。所以「节流」,就成为了现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,厂商们通常会在节电方案和晶片架构上去下功夫。
虽然大方向上,各家品牌的处理理念没有太大区别,但具体实施方案不同,反应到实际使用层面上,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。像vivo WATCH2这样能够在eSIM功能下还可以做到7天续航水平的智慧手表,其实并不多见,或者说它是目前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智慧手表产品。
将续航能力提上去之後,相当於回归到了「手表」原本应该有的样子,能为手表的各项体验提供出色的底层支撑,同时将用户的聚焦点汇集到省心使用这件事情上。以健康监测功能为例,智慧手表之所以能够以此作为核心发展方向,一部分原因是随身佩戴的使用特性,但这并非全部。
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实时心率监测或者血氧饱和度测试,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像vivo WATCH2这样,拥有足够长的续航时间。对於用户来说,连续性的健康数据采集,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到不同时间段自己的体徵变化,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。
不断打磨功能体验之外,未来智慧手表还需要思考的一点,是成为一款何种属性的手表。这就延伸到了另外一个话题:形态选择。目前市面上的智慧手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,一类是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方形设计,另外一类就是vivo WATCH2这样的圆形方案。
事实上,不同形态所传递出来的产品理念会有很大区别。方形手表的萤幕形态更接近手机或者PC这类大萤幕装置,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其一是方方正正的萤幕,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尺寸萤幕的内容显示效果;另外一个则是方便在手表上进行触控互动。
圆形设计方案,则比较接近传统腕表的样子。从机械手表时代到电子手表时代,过去几十年里,圆形手表一直占据主流地位,其实更符合大多数人对於手表这类装置的认知和审美,无论哪个年龄段的用户,戴着vivo WATCH2都不会有违和感,这是方形手表所无法提供的体验。
从功能属性的维度出发,方形智慧手表有先天优势。但换个角度单论美学设计,圆形手表更容易做出高级感,也比较容易被广泛用户群体所接受。短时间内,两种产品形态必然会呈现分庭抗礼的局面,但如果想要让智慧手表真正实现破圈,去挑战传统高端腕表,圆形手表可能更有机会。
需要有意义的创新
无论手机、PC还是智慧手表,从落地到最终走向成熟,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,而每一个发展阶段也有着不同的诉求。就像前边我们提到的那样,智慧手表诞生之初,人们更多是在功能层面上去做各种尝试,希望找到真正能服务於用户的落点。
当明确了功能方向的正确性,并且在体验端已经有所展现之後,想要继续往前走,就需要从更高的维度来思考,这类产品下一步该如何和去做创新,或者大家心目中所希望的智慧手表,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手腕上。
未来,功能创新依旧是智慧手表保持持续吸引力的关键。不过这类产品想要走得更远,创新方向的选择,可能还是要向更多维度去做拓展。Vivo WATCH2上所强调的eSIM独立通讯和7天长续航是其中一个方向,但行业需要更多新的思考出现。
本文授权转载自:极客公园
责任编辑:傅佩晴、侯品如